珠寶投資有賺有賠,想要穩賺不賠,前提是不能買到有雷的寳石。
筆者接觸過許多消費者誤踩珠寶消費陷阱的案例,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,是有一位教授跟團到泰國旅遊時,在當地珠寶店購買了數顆一克拉僅需台幣六千元的白鑽(white diamond)。該教授返台後,將這些「鑽石」送至鑑定所檢驗,被告知這些鑽石其實是廉價的人造仿鑽時,當事人難以接受,並指出物件附有鑽石鑑定書。
筆者進一步檢視證書時,發現其實這是店家片面開立的「保證書」,而非鑑定書。更驚人的事實是,銷售時雖宣稱為白鑽,但是英文保證書上所開立的卻是人造蘇聯鑽(cubic zirconia)。
以此個案而言,消費者就像遇到詐騙一般,然而這樣類似的情節卻在珠寶界反覆上演,最主要的問題在於珠寶消費者的背景知識以及警覺心不足。在此,筆者簡單歸納一些常見的珠寶消費陷阱類型和避免方法:
指鹿為馬,誤導消費者
正如前述個案中,人造蘇聯鑽被店家宣稱為「白鑽」一般,要避免這種情形,除了要認明是否有第三方公正鑑定單位所開立之「寶石鑑定報告」以外,還必需仔細閱讀其中所載內容是否符合陳述。白紙黑字永遠比空口白話更有力。
便宜莫貪,行情市價要留意
以鑽石而言,一克拉數十萬的價格,怎麼可能以數千元價格就買到呢?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不是常態,金光黨也正是利用人們貪便宜的心態才能得逞。
老王賣瓜,自賣自誇
業者自己開立的保證書和公正單位開立的鑑定書,不論意義或立場都是不同的,即使業者片面開立「鑑定書」,通常也難公正客觀。除了要認清寶石鑑定證書的開立單位,也必須瞭解證書內容與意涵。
真證假物,證物不符
在少數的案例中,曾發現有寶石鑑定報告上載明的是天然寳石,證書本身經查證也是真實第三方證書,但是寳石本身卻不是當初送驗的物件,而是另一件珠寶仿品。這種情況下,消費者需要到檢驗所進行複驗才有可能察覺。
旅遊觀光,珠寶消費陷阱多
多數觀光行程所安排的珠寶消費,除了層層抽佣之外,消費者在回國後才發現所購買的珠寶有問題,通常都選擇認賠吃悶虧。所以出國應該多看、多聽、少購買。
除了避免誤觸陷阱,選對寶石投資也相當重要。據筆者經驗,市面上的寶石可概略分為投資型和消費型寶石兩大類,投資型寳石一般有相對穩定的價格以及市場知名度,消費型寳石則是知名度較低,或是價格較不穩定、漲跌幅度大。
投資型的寶石主要包含四大貴重寶石、軟硬玉和幾種知名半寶石,例如:鑽石、剛玉家族、綠柱石家族、硬玉(翡翠)、軟玉與金綠寶石等。投資型寶石中,翡翠屬漲幅佼佼者,過去三十年漲幅數十倍,即使市井小民都可透過寶石投資賺到一桶金。
消費型寶石品種並非不能投資,只是變現性差且價格起伏不穩定,但是若抓對時機點,買對寶石的規格及條件,投資消費型寶石也能有可觀的利潤,例如:葡萄石、石榴石與橄欖石等。
以橄欖石為例,一般常見的橄欖石多小於五克拉,若收藏超過二十克拉的橄欖石,其稀有性不亞於投資型寶石,漲幅也相當可觀。
配合健全的消費者保護機制,消費者在購買珠寶時只要依循上述五點建議,不論挑選何種寶石類型,相信都可以買得安心、買到賺錢。